来源:作者:责任编辑:admin2019-06-05 14:47:31
马铃薯粉痂病是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之一,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块茎和根部。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,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,后小斑逐渐隆起、膨大,成为直径3-5mm不等的“疤斑”,其表皮尚未破裂,为粉痴的“封闭疤”阶段。随病情的发展,“疤斑”表皮破裂、反卷,皮下组织现桔红色,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(孢子囊球),“疤斑”下陷呈火山口状,外围有木栓质晕环,为粉痂的“开放疱”阶段。那么马铃薯粉痂病该如何防治?
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:
1、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,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。
2、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;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、病肥、灌溉水等。
3、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-5年,当条件适宜时,萌发产生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,从根毛、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。
4、到生长后期,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,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,充满寄主细胞内。
5、病组织崩解后,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。
6、土壤湿度90%左右,土温18-20℃,土壤pH4.7-5.4,适于病菌发育,因而发病也重。
7、一般雨量多、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。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数量,田间再侵染即使发生也不重要。
防治方法:
1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,对病区种薯严加封锁,禁止外调。
2、马铃薯疮痂病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易发病,为防该病,最好在土质偏酸的土中种植。
3、对于易在偏酸性土壤中发生的马铃薯粉痂病,可用2%盐酸溶液浸种,淘汰病薯后晾干播种。
4、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。
5、选留无病种薯,把好收获、贮藏、播种关,剔除病薯,必要时可用2%盐酸溶液或40%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%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,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,晾干播种。
6、增施基肥或磷钾肥,多施石灰或草木灰,改变土壤pH值。
7、加强田间管理,提倡高畦栽培,避免大水漫灌,防止病菌传播蔓延。